投資應遵循適當性原則
適當性原則就是指金融中介機構所提供的金融產品或服務與客戶的財務狀況、投資目標、風險承受水平、財務需求、知識和經驗之間的契合程度。
從這個概念出發,投資適當性原則要求金融中介機構有義務在對投資者進行合理調查的基礎上,向投資者推薦符合其投資目的和投資需求的金融產品。金融消費者有必要了解適當性原則,并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自身的適當性判斷,選擇合適自己的金融產品。
如何做理性投資者?
1、金融消費者應該認真閱讀和了解相關產品的文件,特別是風險提示書,通過合法途徑了解存在的風險。
2、金融消費者應該如實、客觀填寫投資者風險測評表,客觀負責評估自己的抗風險能力,避免由他人代為評估。
3、金融消費者應該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收入水平、風險承受能力,理性選擇合適的儲蓄、理財、基金、信托、私募、證券等投資產品,切記不可盲目、從眾投資。
4、金融消費者應該遠離非法推薦股票基金期貨、非法儲蓄理財等行為,高度警惕“高收益高回報”等宣傳,提高防范意識,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金融產品,進行金融投資。
如何防范投資風險?
? 一、“保本高息”名目多,嚴防金融詐騙
1、以“項目投資”為名宣傳保本高息
不法分子聚焦老年人、年輕人、新市民等重點人群,利用部分投資消費者對金融投資產品認知不足的弱點,打著“國家扶持”“政策補貼”等旗號,虛構理財項目或夸大投資收益,承諾“低風險、高收益”,待吸引到資金后攜款潛逃,致使投資消費者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
2、以“內部理財”為名宣傳保本高息
不法分子先利用贈送小禮品等手段,博得投資消費者的信任和好感,進而向其宣傳“內部員工理財產品”“內部優質客戶理財產品”等投資產品,誘騙投資消費者將資金轉賬到不法分子名下賬戶,謊稱代為購買。隨著投資產品到期,投資消費者被不法分子以支付利息、補償款等為由支付少量資金搪塞打發時,才發現錢財早已被揮霍一空,本金利息均無影無蹤。
3、以“專業理財師”為名做虛假投資宣傳
不法分子往往未在正規的機構就職或未取得正規的理財銷售資格,卻將自己包裝成“專業理財師”,通過網絡發布“高息”收益,以學習投資理財技巧為幌子開設理財課程,尋找詐騙目標。投資消費者受“高息”收益誘導,陷入不法分子精心設計的圈套中。
? 二、“養老服務”式樣多,警惕養老詐騙
1、“養生保健”騙局
不法分子以免費體檢、領取獎品為誘餌,吸引老年人參加“健康講座”、“專家義診”、“名師課堂”等活動,以“買一贈多”、“療效顯著”為噱頭,詐騙老年人購買“保健品”。
2、“養老服務”騙局
不法分子以投資養老項目、養老社區、預售養老名額等名義,通過承諾入住打折、享受優先居住權、減免服務費等項目,誘騙老年人大額預存消費投資,詐騙老年人錢財。
3、“低價旅游”騙局
不法份子以“低價游”“免費游”“送禮品”為噱頭,通過誘導、捆綁銷售等手段,誘導老年人入老年團購買保健品、營養品,或是誘騙老年人投資理財產品,詐騙老年人錢財。
? 三、“非法集資”套路多,抵制風險誘惑
非法集資是指未經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依法許可或者違反國家金融管理規定,以許諾還本付息或者給予其他投資回報等方式,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行為。
非法集資行為需同時具備以下三要件:
非法性:未經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依法許可或者違反國家金融管理規定;
利誘性:許諾還本付息或者給予其他投資回報;
社會性: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套路一:不法分子為吸引群眾上當受騙,往往編造“一夜成富翁”的神話,通過暴利引誘并許諾投資者高額回報。為了騙取更多人參與集資,非法集資者在集資初期,往往按時足額兌現承諾本息,待集資達到一定規模后,便秘密轉移資金或攜款潛逃,使集資參與者遭受經濟損失。
套路二:不法分子通過合法注冊的公司,打著科技創新、綠色轉型、鄉村振興等“落實政策”旗號,以虛擬貨幣、數字藏品、網上跨境證券交易等為噱頭,編造各種虛假項目,甚至組織免費旅游、考察等騙取投資者信任。
套路三:非法集資參與人通過類似傳銷的手法,編造自己獲得高額回報的謊言,拉攏親朋好友或鄰居加入,使參與人員迅速蔓延,集資規模不斷擴大。
如何識別防范非法集資?
一、抵制誘惑,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高息保險、高息理財,不被小禮品打動,不接受“先返息”之類的誘餌。
二、樹立正確投資意識,通過金融機構客戶服務電話、銀行官方網站等正規服務渠道咨詢購買金融產品。不與自稱是銀行、保險從業人員的個人簽訂投資理財協議,不接收從業人員個人出具的任何收據、欠條。
三、注意保護個人信息,關注正規機構發布的銀行、保險、廣告信息和非法集資風險提示,遇到涉嫌非法集資行為及時舉報投訴。
四、理性識別“理財”“保險”產品,務必提高警惕,做到“四看三思等一夜”:
“四看”—— 一看融資合法性,是否得相關金融牌照或經金融管理部門批準;二看宣傳內容,看宣傳中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擔保無風險、高收益、穩賺不賠”等內容;三看經營模式,有沒有實體項目,項目真實性、資金的去向、獲取利潤的方式等;四看參與集資主體,是不是主要面向老年人等特定群體。
“三思”—— 一思是否了解該產品及市場行情;二思產品是否符合市場規律;三思自身經濟實力是否有抗風險能力。
“等一夜”—— 遇到相關投資集資類宣傳,不要盲目相信,先征求家人和朋友意見,拖延一晚再做決定。
? 四、“非法薦股”危害多,遠離不法侵害
非法薦股是指無資格的機構和個人向投資者提供證券投資分析、預測或建議等直接、間接有償咨詢服務的活動。
“無資格”是指沒有證券從業資格,特別是投資顧問從業資格。
“有償”是指通過推薦股票收取一定的咨詢費用。
“非法薦股”危害金融安全,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
防范“非法薦股”,主要把好“入口”和“出口”兩端。“入口”是指“信息來流”,投資者對于陌生人通過電話、短信、微信、貼吧等渠道與自己聯系,推薦服務時,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不可輕信對方。“出口”是指“資金出口”,對于兜售“會員服務”“咨詢服務”的行為,做到謹慎判斷,輕易不轉賬,扎緊自己的“錢袋子”。
以上素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